宋刻本的字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域風格。宋人寫字多學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和柳公權等書法家,因此宋刻本的字體也多含這些書法家字體的筆意。具體而言,宋代的浙本多用歐體,建本多用顏體,蜀本在顏體中糅進了柳體的筆意。元人刻書多用趙孟頫的字體,后世稱為“元體字”。明正德之前襲承元風,多用趙體;自正德、嘉靖以降,字體變為方體字,萬歷以后又變為橫輕直重的字體,天啟、崇禎時變為狹長的橫輕直重字樣,這種字體被稱為“明匠體字”“膚廓字”,也稱“宋體字”或“仿宋體字”。清刻本早期仍是明末的硬體字,康熙到乾隆初年流行軟體字,乾隆中期以后主要是明中期的匠體字,道光之后軟體字的書刻較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刻書工藝的繼承性和延續性,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古籍僅從字體上很難區別,鑒別時需輔以其他材料作綜合性考察。
等待電視劇的同時,也可以閱讀本站的相關的精彩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