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哲學中,君子最初指君之子,后被賦予道德涵義,指具有很高道德水準和品德的人。真君子把義作為行事的根本,依照禮來實行,用謙遜來表現,用誠信來完成,在仁愛的基礎上具備知、勇等品質,努力提升自我,以良好的品德和行為影響他人。
而偽君子則表面上裝作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實則內心虛偽,行為與所宣稱的道德標準不符,可能為了私利或其他目的而偽裝出君子的形象。
先秦儒家對君子進行了標準和規范,后世各家也對君子內涵進行了傳承與發展。君子文化對社會文明具有重要意義,而辨別真君子與偽君子,需要通過長期觀察其言行是否一致,以及其行為的出發點和目的是否符合道德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