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為您獲取到的有關牌樓歷史的內容如下:
牌樓又稱牌坊,其起源研究在學術界尚未有完全定論。有觀點認為牌樓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春秋戰國時諸侯各國以“閭里”為單位居住,每一閭設有彈劾用的“彈室”,門前豎有兩根木桿,每根木桿上斜插短橫梁,供居民掛舉報信或彈劾表,表桿后來發展為“華表”的“誹謗木”。漢代“閭里”稱為“表閭”,隨著城市里坊制出現,閭成為里坊的大門。有功之臣的姓名與事跡會被刻在石或木牌上置于閭門以作表彰,牌坊之名由此得來。宋代商業經濟發展,里坊制度被取消,但坊門仍存,只是失去門的功能,逐漸成為街頭標志性建筑。
龍門古鎮有座氣勢恢宏的“工部”牌樓,位于承恩堂朝南的正面,為牌樓式磚石門墻。牌樓上題有“工部”“冬官第”等大字,門楣鑲有筆與元寶,寓意“必定如意”。它是孫惟和為紀念父親孫坤,經朝廷恩準后于明正統十四年(公元 1449 年)建造。孫坤生于明洪武六年(1373 年),卒于明宣德二年(1427 年)。
1913 年,在德國傳教士葛承亮帶領下,土山灣孤兒院的數十名孤兒歷時一年多雕刻出全柚木牌樓。這座牌樓曾參加多次世博會,幾經轉手,于 2009 年回歸上海徐家匯,后經修復成為土山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點擊前往免費閱讀更多精彩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