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廟堂原指太廟的明堂,是帝王祭祀、議事的地方。
在相關記載中,如
《晉書·宣帝紀》
中有“帝曰:‘邊城受敵而安坐廟堂,疆埸騷動,眾心疑惑,是社稷之大憂也’”。
在文學作品
《岳陽樓記》
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一名句讓后人對廟堂之高有了深刻的印象,其常見解釋是: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在朝),就為百姓擔憂;處在僻遠的江湖中(被貶),就替君主擔憂。
另外,周樹山先生的文章提到,廟堂之稱最早可能見于
《莊子·在宥》
中,其曰,“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栗乎廟堂之上”。
《淮南子·主術訓》
也有“君人者,不下廟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東漢學者王逸注解道,“廟者,先袓之所居也。言人君為政舉事,必告于宗廟,議之于明堂也?!?br />
在
《歷史百題(52) 廟堂之高有多高?(上)》
中還提到,廟與堂原本有區分,而且等級森嚴。廟本是供奉祖先的房屋,堂則是正房,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處,重大典禮都在此舉行。
等待電視劇的同時,也可以閱讀本站的相關的精彩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