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常見的解釋是:處在高高的朝堂之上(在朝為官),就為百姓擔憂;處在僻遠的江湖之中(被貶),就替君主擔憂。也有觀點認為,范仲淹的憂君實則也是憂民,憂君只是表象,憂民才是實質(zhì)。還有一種理解是,這兩句話運用了互文的手法,即無論是處在高高的廟堂上還是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都為百姓擔憂,為君主擔憂。
自古從江湖之遠到廟堂之高是一段難以想象的距離,廟堂上的書生看不起江湖草莽,江湖的義士覺得廟堂之上的書生不如江湖生活自在。但也有書生想從廟堂之高來到江湖之遠,江湖的莽漢想從江湖之遠來到廟堂指點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