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課文中的
《美猴王》
出自明代吳承恩的作品
《西游記》
。
文中講述了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名山花果山。山頂有一仙石,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這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在山中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后來天氣炎熱,群猴避暑時在山澗中洗澡,見澗水奔流,決定尋其源頭。眾猴約定,誰有本事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且不傷身體,即拜他為王。這時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我進去!我進去!”只見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發現那里無水無波,有一架橋梁,還有一座鐵板橋,橋下之水沖貫于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了橋門。石猴欠身上橋頭,再走再看,見正當中有一石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