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聲與魯迅的鄉土小說存在一定的相似與不同。
相似之處在于:他們都以農民為寫作對象,創作目的均是改良人生和為人生,都通過作品反映社會現實,揭露農民的病態心理,以警醒人們改變思想認識,改變國民思想落后的現狀。
不同之處在于:在語言表達、結構、主題的深刻性上各有特色。魯迅側重對國民性的批判,他無情地揭露農民身上的“奴性”“劣根”,如
《故鄉》
中麻木自卑的中年閏土,
《阿Q正傳》
里靠“精神勝利法”生存的阿Q等。高曉聲在描寫農民精神創傷并揭示其現實根源的敘述上有幾分“魯迅風”,但他還對長期潛隱在鄉俗民風中的仁義禮智信等“舊觀念”有所肯定,一定程度上認為陳奐生的“保守”“狹隘”等并非完全是“國民劣根性”,而是有仁義與忠厚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