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閱讀中,存在一些看似經典卻包含虛假成分的故事。比如在
《三國演義》
中,就有不少此類情節。像諸葛亮三氣周瑜,歷史上周瑜英年早逝并非被諸葛亮氣死;三英戰呂布也是虛構的,呂布曾兩敗于孫堅;關羽溫酒斬華雄并非史實;張飛鞭打督郵,實際上是劉備所為;諸葛亮草船借箭是將吳主孫權坐船觀曹營和唐朝張巡城頭設草人借箭之事合二為一安在諸葛亮身上;諸葛亮空城計退敵也是假的,當時與諸葛亮對戰的不是司馬懿,街亭之戰后諸葛亮直接撤回漢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沒有發生,關羽離開曹操后直接南下投奔劉備;火燒博望坡是劉備的計謀,而非諸葛亮;糜夫人傷重跳井自殺、趙云長坂坡七進七出等情節也與歷史記載不符。 在文藝創作中,作者的“虛構”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的一種提煉、融合,而“虛假”則是憑空臆想、生編硬造,毫無現實依據。小說的虛構常常采取“完全虛構”和“結合現實”兩種策略。“完全虛構”常用于科幻小說,“結合現實”則常以真實生活為背景虛構人物或情節,讓小說具有象征意義。比如劉慈欣的
《三體》
是“完全虛構”,為讀者構造了全新世界,茹志鵑的
《百合花》
則是“結合現實”,以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行為背景進行創作。但無論哪種虛構策略,都應基于一定的現實基礎和邏輯,以給讀者帶來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點擊前往限時免費閱讀更多精彩小說